对于这种情况,俄罗斯帝国沙皇政府也感到不快,因此,现在正在与徐树铮进行明争暗斗,而徐树铮拍给刘复基的这封电报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徐树铮和西北边务处的反击,不过,无论双方之间的明争暗斗到底有多么激烈,他们的共同敌人现在只有一个,那就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只要这个敌人不倒下,那么双方之间的斗争暂时就不会表面化,也不会对远东军团造成太严重的影响。
刘复基当然知道他应该在这场斗争中帮哪一方,但是既然现在双方还没撕破脸,那么,他也只能优先服从贝加尔港的指挥,而不是恰克图。
看完了电报,刘复基走到窗边,透过那双层玻璃,向屋外望去,外头依旧是飞雪连天,气温也更低了,回头看了眼挂在角落的那面在战斗中缴获的布尔什维克的红旗,刘复基知道,在这里忍受严寒的不止是他们远东军团,在北边,还有一支部队在风雪中坚持,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在考验双方的战斗力,倒不如说是在考验双方的意志,谁的意志更强,谁就能赢得胜利。
第926章 安加拉1号站(下)
寒风呼啸,虽然雪已经停了,但是铅灰色的天空阴霾密布,随时都会再来一场暴风雪。
前几天的降雪已经使地面的积雪堆到了快半人高,虽然不利于运输物资,但是现在的安加拉河边,数千名士兵却仍在奋力的拉着那些自制的雪橇,将那些从船只上转运上岸的军火、物资全都转运到“安加拉1号站”去,以便储备足够的物资过冬。
作为“安加拉1号站”的最高战地指挥官,刘复基现在就站在安加拉河的河岸边,监督着士兵们转运物资,无论是中国士兵,还是俄国士兵,都在他的督促下卖力的干着活,谁也不敢偷懒,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偷懒的话,可能会被严厉惩处,而处罚手段就是去森林里值夜班,监视北方的布尔什维克部队,但是没人愿意在这种气温下整夜呆在森林里。
为了转运这些物资,刘复基调动了整整两千人的部队,几乎是“安加拉1号站”总兵力的近一半,至于“安加拉1号站”那边,留在军营里的也不过五百人,其他的人都在森林里忙着准备过冬的木柴,要想在这严冬中的西伯利亚存活下来,就必须勤快,在这种“冰雪炼狱”里,懒汉是无法活着看到春天的,而作为一个团体,这里也是容不下任何偷懒的家伙的。
站在山丘上,刘复基举着望远镜,俯瞰河谷,那里已经封冻,将那支船队就那么冻在了河道上,士兵们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在冰上凿开一条航道,利用小船转运军事物资,至于那些河道里的运输船,基本上就只能冻在那里了,或许只能等到来年春天河水解冻之后,才能返回南部的兵站,而这期间,恐怕不能指望从河上获取物资与给养了。
刘复基边向河谷那边眺望,边琢磨着部队过冬的事情,根据参谋初步计算,这支在昨天天黑之前抵达这里的船队总共运来足够部队使用两个月的食品和弹药,如果再加上军营里已经储备下来的物资的话,那么“安加拉1号站”可以勉强支撑到来年春天,这是在不发生战斗的前提之下,如果发生战斗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再补充一些弹药。
参谋们建议,请后方基地用飞机向“安加拉1号站”空投一些弹药,刘复基也赞同这个提议,既然现在中枢已经将恰克图作为沙皇政府的后勤总基地,那么那里的空军基地就准备了一些运输机,利用那些运输机,借助中途的野战机场,或许可以为“安加拉1号站”提供一些补给,虽然杯水车薪,但是总比什么也不补充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刘复基还决定,以后几天组织士兵到森林深处去打猎,并在河里捕鱼,多储备一些肉类食物,毕竟这里的气温越来越低,在这种低温环境之下,人对热量的需求就很高,而肉类食物显然可以为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以抵御那彻骨的严寒,并保证部队的战斗力,稳定士兵的情绪。
刘复基将望远镜的镜头转了方向,朝北边望去,那里再越过一条小河,就是俄国布尔什维克部队的驻地,与“安加拉1号站”一样,那里现在也是依靠木制堡垒防御,士兵们也将在那些木制堡垒里过冬,而且与远东军团的士兵们一样,自从昨天晚上雪停之后,布尔什维克的士兵们也在忙着从森林里补充木柴,谁都知道,他们将面对的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季,除了气候是他们的敌人之外,敌军的威胁也时刻让所有人警惕。
前几天下雪,不利于进攻,但是现在既然雪已经停了下来,那么,谁也不敢保证敌人不会发动进攻。
刘复基确实没有进攻计划,他的任务就是防守“安加拉1号站”,不许敌人向南推进,但是安加拉河那条小支流的北岸的敌人在做什么打算,刘复基却是心里没底,昨天晚上雪停之后,他就已派出了侦察兵前往北边侦察敌人的动静,但是到现在为止,侦察兵还没有传回消息,刘复基不得不小心对待,在那条小河的南岸布置了几处前出阵地,为大本营提供前线警戒。
考虑到那地面堆积起来的几乎有半人深的积雪,刘复基认为敌军主动进攻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是这种可能性确实也不是很大,毕竟,在半人深的积雪里行走,本身就已非常消耗体力,对此,他是深有体会,“安加拉1号站”据点距离河岸不过几百公尺,但是为了走完这段距离,士兵们不得不跋涉将近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