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依旧没有上当,他很清楚这个“接管委员会”的建议所包藏的祸心是什么,他绝不会被这帮外国使节牵着鼻子走。
“大使先生,现在欧洲爆发战争,英国、法国、俄国都是参战国,这种时候,中国中枢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宜与这些参战国发生任何有倾向性的政治合作或者军事合作,所以,对于大使先生这个‘租界接管委员会’的建议,我只能谢绝。好了,关于天津租界的接管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吧,接管行动将于今日晚些时候开始,届时,还请大使先生电告天津俄军指挥官,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挠接管行动,否则将被我国政府视为战争挑衅行为,将遭到我国武装力量的强力反击。”
赵北适时结束了这个租界话题的讨论,他并不担心俄军驻天津部队,对于即将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进入租界的内务部队而言,天津租界里的那些俄国军队根本就是菜,不动则已,一旦动起来,那就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
见租界问题已无法通融,廓索维兹只好将注意力转到财政部新制订的那些对俄金融政策上,那才是他过来的真正原因。
就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彼得格勒爆发革命之后的第二天,中国的财政部就按照赵北的指示制订了一些针对俄国在华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新政策,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针对华俄道胜银行的一份“整顿令”,根据这分措辞严厉的整顿令,道胜银行不仅必须立即交出全部帐目,而且还必须接受中国盐业银行的监督,以“保障中外商民和储户利益”。
华俄道胜银行,虽然名称中有个“华”字,但是实际上这家银行与中国的关系不大,倒是与法国财团有些关系,但是真正的大东家实际上是沙皇俄国的一帮贵族和官僚以及沙皇俄国政府,这家银行肇端于甲午战争之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政府不顾本国财政的拮据,坚持向战败的清政府提供一部分贷款,以保证清政府对日战争赔款的顺利支付,之后不久,俄国政府就拉上法国财团组建了道胜银行,而且从一开始,借助与清政府签订的协议,这家由俄罗斯帝国政府控制的银行就拥有在中国修铁路、建矿山、开工厂、收税款的特权,那条横贯东三省的中东铁路就是由道胜银行承办。
既然是银行,而且在华开办有分行,那么肯定会吸纳存款,由于满清朝廷一手扶持起来的对外国银行的迷信,以及外国银行的所谓“绝对保密原则”,不少中国人都在外国财团或者政府在华开办的银行办理存款业务,这不仅使外国银行资本进一步壮大,而且同时也削弱了中国本土银行的竞争力,也正因此,中国的银行家们一直在对财政部施加压力,要求财政部采取有力措施,对外国在华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存贷款利率进行限制。
但那毕竟是外国银行,通过它们对中国进行金融控制,列强一直对此非常重视。
这是虎口夺食,稍有不慎就会被虎所伤,所以,中枢政府和财政部在这个问题上一直非常谨慎,没有冒进。
第833章 把握分寸
与列强打交道,最忌讳意气用事,毕竟国家的实力摆在那里,有些问题可以强硬一点,但是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必须圆滑一点,尤其是金融方面的问题。
金融背后是工业与市场,这个问题的处理必须把握好分寸,不然的话,不仅金融市场会剧烈波动,就连工业市场也会出现问题。
欧战爆发之后,中国之所以能够与日本相对平等的争夺欧洲市场,就是因为在金融问题的处理上小心谨慎,没有明目张胆的“触犯”列强的在华金融旧秩序,而这个旧秩序的基础就是这个外国在华银行经营问题。
外国银行不必接受财政部的金融监督,而且坚持“绝对保密原则”,利用这些特权在华大肆吸纳存款,这不仅壮大了外国金融集团的实力,而且也减弱了中国金融集团的竞争力,也正因此,中国的许多银行家和金融家都强烈呼吁中枢和财政部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在华外国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存贷款利率。
但是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列强一向重视对中国的金融控制,尤其是法国、俄国、英国这三个欧洲国家,当年共和之后它们之所以急着组建国际银行团,并且想将美国、德国排除在外,就是想借此完全控制中国的金融,只是因为联合阵线的迅速上台以及各国的分歧才作罢,不过各国始终不肯放弃在金融上的特权,所以,中枢和财政部虽然早就打算整顿全国金融秩序,但是却一直隐忍不发。
欧战爆发之后,时机终于到了,财政部首先颁布政策,对所有取得财政部资格认可的中国本土银行实行“存款本金保障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这些银行必须接受财政部半年一次的帐目审核,同时,一旦这些银行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则财政部负责保障存款储户的利益,存单由财政部按照本金支付。这个政策实施之后,中国本土银行与外国银行之间的差距立刻缩小了,不少中国人开始信任中国人开办的公私银行,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外国银行拒绝向财政部公开帐目和储户姓名,因此,不少心存疑虑或者财产来路不正的中国人依旧将钱存在外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