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走一路看,熊希龄对于京津国道的建设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当靠近北京的时候,熊希龄的主要注意力已经从国道转移了,他开始考虑为财政部添购几辆公务用车的事情了。
虽然这两年经济发展势头不错,再加上消炎药磺胺嘧啶及其衍生物在国际市场上赚取的惊人利润,这民国财政部终于基本上摆脱了北洋时代的困窘局面,虽然目前为了支撑那个“四年工业发展计划”,财政部的日子过得依旧是紧巴巴的,但是由于熊希龄的高超理财能力以及历年的财政节余,现在的财政部总算是可以为自己购置一些汽车了。
说起来财政部管着全国的财政,可是现在的财政部总共只有五辆汽车,四辆轿车,一辆卡车,平时的公务用车基本上仍是依靠马车,甚至是自行车,说起来都有些磕碜,每当有什么重大公务活动或者需要与外国财团打交道了,财政部才东拼西凑的跟各方化缘,五花八门的汽车才能稍微给财政部的上上下下一些底气,可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作为中国的财政中枢,这面子工夫确实也是少不了的。
要是搁以前,熊希龄是下不了决心添购汽车的,但是现在不同了,因为中国可以自行制造汽车了,轿车、卡车都能制造,虽然性能或许平平,但是相比外国汽车,中国汽车在价格上还是有优势的,由于从美国福特公司引进了刚刚出现的流水线生产工艺,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处理,中国造汽车的价格要远低于那些飘洋过海而来的外国汽车,这不仅要感谢那些工程技术人员,更要感谢那位赵大总统,没有他的那个“四年工业发展计划”,武汉就不会成为中国现在的重工业基地,更不会出现与汽车制造业相配套的诸多工厂,作为现代工业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汽车制造业最考验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与组织能力,毕竟,这个虚弱的国家曾经连铁钉都需要进口,而现在,这个国家的工厂已经能够仿制汽车发动机了。
但是汽车业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目前出口还谈不上,所以,武汉工厂制造出来的那些轿车、卡车就需要政府订货,以维持工厂的正常运转,熊希龄之所以现在突然冒出为财政部添购汽车的念头,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市场,最好还是应该由中国商品占领,哪怕它是挂着个“中美合资”、“中德合资”的招牌。
由于国防军的订货多为卡车,所以目前武汉汽车厂正在集中全力完成军方订货,至于以前制造的轿车,除了向民间销售了一部分之外,剩下的还积压在露天仓场,熊希龄打算将其一口气买下,不仅给财政部配车,也给其它政府各部多配几辆汽车,尤其是农林部、教育部那些“冷衙门”,不能叫人说熊总长偏心眼,更不能给政敌以攻击的黑材料。
熊希龄坐在车里琢磨着为政府部门添购汽车的事情,直到汽车停下,他才收敛心神,向车窗外一望,两边仍是田野,离北京城还远着呢。
“为何停车?”熊希龄问坐在前头的那名秘书。
“前头堵车。”秘书回答。
“堵车?这一路没看见多少车啊。”
熊希龄好奇之下推开车门,走下汽车,几名随员急忙跟上,护卫左右。
下了车,熊希龄才看清那国道上都是马车、骡车一类的民间车辆,拉的东西却基本上只有一样,清一色的棉花包,赶车的车把式们正聚在一起打听前头发生了什么事情。
熊希龄问了几名车把式,但对方都有些语无伦次,无奈之下,只得派了一名警卫到前头去打探,而他本人则带着随员与那几名被堵在路上的棉花采购商聊了起来,打听一下京津一带地区轻工业发展给民间带来的变化。
京津不比武汉,这里距离山海关太近,距离海岸也太近,考虑到日本的威胁,所以在那个“四年工业发展计划”中,京津地区与其它沿海地区一样,除了少量的军事工业之外,这里主要发展轻工业,棉纺织业就是轻工业中的代表性行业,现在还没到收棉花的时候,这些棉花商人收购的都是陈棉,但是现在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江苏,那里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纺织厂,北方的陈棉是供不应求,而北京、天津就是北方的棉花集散中心,这里的棉花主要通过火车、轮船转运南方。
熊希龄正与一名棉花商人聊得兴起,那名警卫已从国道前头折返。
“总长,前头就是南苑,有一帮青年在航空基地路口集会演说,在那路口瞧热闹的人太多,军人、村民好几千人呢,这国道两边又是灌溉渠,结果把那道路就给堵上了。现在宪兵已经过去了,正在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