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随着国防军暂编105步兵师的出关北征,东三省的地面上很快又可以看见中国的政府军了,这是正规军,不仅战斗力更强,而且也是主权的象征。
对于中国中枢政府的这一“悍然”举动,国际社会有什么反应呢?
美国和德国驻华公使对105步兵师的移防东三省持乐观立场,两国公使均向报界亮明了他们的立场,那就是“东三省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军完全有理由在那里驻扎,并进剿土匪,从而为当地的商业与贸易事业扫清障碍。
英国和俄国驻华公使对105步兵师的移防东三省持“谨慎观望”态度,他们既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任何强烈反对的迹象,只是提醒中国中枢政府,东三省问题很复杂,希望中国中枢政府能够“审慎”从事。
对于105步兵师的移防东三省,列强之中反应最强烈的就要属日本政府了,日本驻华公使甚至叫嚣要联合“国际力量”阻止任何“破坏满洲现行秩序”的行为,但是叫嚣归叫嚣,日本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任何一国政府公然附和日本政府的叫嚣,就连日本的欧洲盟友英国也对日本的上蹿下跳持冷漠态度。
既然“国际力量”对此无动于衷,那么,日本人只能单方面向中国中枢政府施加外交压力,所以,乘坐这列民用火车赶到山海关的路上,莫理循在头等车厢里看见了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也看见了几个日本驻华公使馆的文官与武官,显然,他们与莫理循一样急着赶到山海关,他们是如此的着急,以致于来不及挂上专车。
但是外交官毕竟是外交官,这架子还是得摆出来的,所以,当莫理循与这帮中外乘客下车徒步走向山海关火车站的时候,那帮日本外交官还赖在车厢里不肯下车,他们似乎是打算直接在站台上下车。
对于日本公使此行目的,莫理循能猜出个大概,虽然对方拒绝了他的采访,但是莫理循很清楚,日本公使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前来与民国总统交涉,他的恐吓肯定不能得逞,中国现在不是在孤军奋战,只要底线维持住,那么,列强绝对不会采取联合行动。
这一点,从英国政府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一二,即使作为日本的盟国,英国也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在远东冒险,毕竟,英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英国更希望沙皇俄国也将战略重心继续摆在欧洲,而不会因为东三省局势发生变化而转到亚洲。
日本有日本的国家利益,英国有英国的国家利益,中国也有中国的国家利益,就连莫理循先生本人,也拥有他自己的个人利益。
利益至上,这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通行法则。
第472章 一个人的力量
既然日本人不愿意跟莫理循打交道,那么,莫理循就只能与同车的其他人打交道了,这些人里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其中又以记者身份的居多,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此次105步兵师移防东三省是大新闻,足以搅动远东格局,报界关注此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现在正与莫理循一起向火车站走去的一名同伴就是一个中国记者,学名邵振青,笔名飘萍,是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秀才出身,做过中学教员,革命之后在浙江军政府里充任政府公报编辑,浙江军政府撤消之后,他又去了上海,被《申报》聘为记者,前段日子奉命赶到北京,任北方分报馆主笔,与莫理循一样,昨天得知总统即将在山海关为105步兵师饯行之后,便乘车赶到山海关,与莫理循在车上相识,相谈甚为投机,两人在车厢里就成了朋友。
莫理循与邵振青都提着公文包,顺着铁路向火车站走去,一路走,两人一路交谈,这谈话内容还是集中在对总统先生的那个“宪政三步走”的演讲上。
赵北曾说过,他的宪政理想是军政、训政、宪政,先实行军政,接着是训政,最后才是宪政,这三步走力求稳扎稳打,绝不冒进,赞成这个主张的人不少,黎元洪、汤化龙等人均持相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