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上也够了。”杨教授接口笑道:“nsc三大顶刊两篇了,其中一篇完全可以作为学位论文答辩了。”
“那就安排一下,等那篇静电纺丝的临床数据完成论文发表之后,琢磨着给小郭明年春季或者夏季毕业答辩吧!”郑院长也是苦笑:“你也知道,不知道多少人打招呼想要让小郭早点毕业拿到学位了。”
“行!”杨教授也不矫情,反正他现在作为郭泰来的指导老师,除了是纳米微针的学术权威专家之外,恐怕接下来还是静电纺丝技术的权威专家,这么好的弟子不让毕业?开什么玩笑?何况,正如郑院长所说,打招呼的人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能拖两年半到三年,医学院也是到了极限了。
“我们这边没问题,还得问问小郭自己的意思。”杨教授虽然自己答应了,但并没有替郭泰来做决定:“小郭要是自己不想毕业,我们可没办法强迫他。这方面,院长你得和那些人说好,别他们工作做不到赖在我们头上。”
“那是自然!”郑院长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被甩锅的,闻言立刻点头道:“还是以小郭自己的意思为主。这段时间,我们还是先研究一下那个共焦激光显微内镜吧,临床上也可以试用一下。”
第1503章 改吧(下)
论文当天就投稿了。上次是《自然》,这次杨教授打算投《科学》,如果郭泰来再有一篇重量级的论文,就可以考虑投《细胞》了。三大顶刊,怎么也得都刷一遍吧!不然不完美。
《科学》杂志社的理查德编辑,邮箱里很快看到了这篇《发现人体新器官,人体通道网“间质组织”》的论文,除了这篇论文之外,还有一篇是讲述某种探测技术的,题目是《共焦激光显微内镜探测技术》。
这两篇论文肯定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发现新器官是使用了这种全新的探测技术的。为了介绍清楚论文当中的探测技术,所以只能用另一篇论文来解释。这种情形很常见,通常叫做论文引用。
能到他面前的论文,肯定是经过技术编辑初步筛选了。理查德很放心自己的技术编辑,没有价值不会推送到自己面前的。这篇论文看完,理查德就是一阵大喜。
又是发现人体新器官,去年的时候《自然》发表了一篇发现新器官的论文,导致全世界人体解剖学教科书都改了一遍。今年这是轮到《科学》杂志了吗?
再一看论文署名,水木大学医学院的taii guo,理查德一怔,这个名字好熟悉,而且水木大学医学院这个论文所属单位,名字同样也很眼熟啊!
不对,理查德忽然反应过来,上网一查去年《nature》的那篇论文,署名同样是taii guo,单位同样是水木大学医学院,这不是同一个单位同一个人吗?
也就是说,这个去年发现了人体新器官的牛人,今年又发现了一个?
理查德立刻激动起来,琢磨了一下,飞快的选择两个医学方面的审稿评议人,将邮件转发了过去。然后也不顾规矩了,直接打电话给两人,请两人尽快审议。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不是今年开学的时候,《人体解剖学》课本又得要修改了呢?哪怕为了这个恶趣味,他也会紧跟在审稿评议人身后,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审议论文稿件。